当前位置: 主页 > 诗词赏析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9-25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全诗翻译赏析

木兰花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方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译文: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八十六岁在吴兴故乡度寒食节所作,反映出作者虽高寿而身心俱健,精力旺盛,情趣浓厚。上片句句置人物于美景之中,极富生活情趣。龙船、秋千、 拾翠、踏青无不是佳节所有。更为鲜明生动。下片则由动转为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层层写来,描画了一个清明幽静的夜色。
这首词是张先八十六岁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时所作。上阕尽写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是由四幅场景,写的是吴地的四种传统习俗,两两对应组成,前两幅是特写,后 两幅是泛写。第一句写吴儿竞舟。寒食节举行龙舟竞赛,是吴地相沿的风俗,可以想象一下宽阔的江面上万舟竞渡是多么的热闹激烈,气势宏大啊!第二句写游女成 对儿荡秋千。在郊外临时搭起数座秋千,装饰华美,穿着节日盛装的少女们一定打扮的花枝招展,五颜六色,可以想象一下,荡秋千荡起的时候,彩丝纷飞,定是耀 人眼目,欢声笑语。这两句,一句写男子,一句写女子,一句阳刚,一句阴柔,一句写水上,一句写岸边,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和热闹场面。第三句写方舟拾翠。 在江边的沙滩上,水中的洲渚上,长满了花花草草,这平时是鸟儿的天堂,如今,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在草地里找寻翠鸟的羽毛,仔细的,专心的,比赛 着,吵嚷着,竟然忘了已是日暮时分,可见玩得兴致高昂,乐不思家。第四句写秀野踏青。在景色秀丽的郊野,游人往来不绝,幕天席地,罗列杯盘,把酒言欢,畅 谈古今,心情舒畅,兴致高昂。总之,这四句极力渲染节日的热闹场面。但是这是属于青年男女的狂欢节,对于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词人来说,热闹是他们的,夜深 人静时分才是真正属于他的。
   下阕写夜深人静的幽静场境。第五六句写词人从白天喧闹中归来,歌儿舞女已经表演完毕,纷纷离去。这时天也黑了,远处的山也看不见了,屋里屋外也是一片安宁 静寂,属于词人的世界来到了。第七八句写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此时,月亮已经升到高空,皓皓明月,把清辉 洒满庭院,也洒在杨柳树上。微风拂来,无数的柳絮翻飞,在明亮的月光下飘过,竟然无影无踪,穿出院墙而去。在于别人是看不到如此景象的,只有无欲无求,内 心清净,优游卒岁的老人眼中,才能抓住如此细微诗意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精巧的构思,只有那一份清净让人回味无穷。

相关文章
上一篇:张先《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全诗翻译赏析
下一篇: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全诗翻译赏析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