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

《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时间:2015-07-11
《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 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 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 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 《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 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 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 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D.应为“编撰”。此句写金履祥编撰《通鉴前编》的情况,因此“镌刻”的解释不当。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高中教材《师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C且:连词,并且。A.其:代词,这些/代词,他。B.以:介词,凭借/介 词,用,拿。D.之: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10.(8分)(1)(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翻译一定要直译为主,要有得分点意识,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得分点:(1)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物接: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和怿:和乐喜悦。(2)训释:注释,解释;裁正:裁 定、订正;发:阐发。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题目要求从“为学”与“为人”两个层面回答。第①④段集中写金履 祥“为学”,关键字词有“敏睿”“益自策励”“讲贯益密,造诣益邃”“谆切无倦”“不足以传信”“多儒先所未发”等。他的“为人”集中在第③⑤段,关键字 词有“尤笃于分义”“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等。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 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 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 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麽圈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 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宋朝最终没有采 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对照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平时独自居住,整天 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 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间(只是)问 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 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 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 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 人欲,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 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履。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相关文章
上一篇:《张仪者,魏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后汉书·阴兴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

唐诗三百首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元稹的诗集 初唐四杰 李贺的诗集 张九龄的诗 唐诗精选 唐诗名句

宋词三百首

    欧阳修词集 苏轼的词 范仲淹的词 李清照词集 辛弃疾的词 柳永词集 王安石诗词 晏殊的词 晏几道的词 张先的词 秦观宋词 姜夔的词 周邦彦的词 贺铸的词 陆游诗词 吴文英的词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初四杰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