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昆曲中的“竹肉相发”》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12

 昆曲中的竹肉相发(有删 节)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早出自房玄龄等撰《晋书》中的“孟嘉传 ”。丝,指的是弦索乐器;竹,指的是笛子;肉,则是美妙的歌喉。通俗地说,这句话是指在戏曲舞台上,弹的不 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音乐的本然状态是最难能可贵的。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伴奏的笛声 与歌唱的嗓音和谐相配,足以居诸乐之上。

    回顾昆曲史,昆山腔在萌芽时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在魏 良辅、张野塘 改良后,开始有了伴奏乐器。三弦(曲弦)就是因昆山腔而诞生的。再后来,在为昆曲演唱伴奏时,于弦索中合以箫管 ,又将原本没有主次之分的丝竹 乐器,渐渐变成以曲笛为主奏。曲笛讲求笛色,在伴奏中音色嘹亮却不掩盖唱腔,尺幅 舒展却不影响剧情,连中有断,断中有连,将曲子中的顿挫转折表现得恰到好 处。

    以笛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及本身受吴地民歌的影响,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 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同样,谙熟传统乐器的知识阶层雅好笛、箫,将此引入主流社会的音乐 生活,大加推崇,也就促使伴奏乐器逐渐变为以笛、箫为主。不少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都转而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 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到了晚明时期,昆曲清唱已经形成了以笛、笙、鼓板、三弦相结合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模式,竹笛也因此定名为 “曲笛”。明末沈德符所说的“今吴下皆以三弦南曲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可以作为佐证 。在职业性的昆剧演出中,曲笛更是专门司职于随腔伴奏,成为标识性乐器。

    江 南丝竹的演奏,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这是由它所用全部乐器的演奏风格决 定的。然而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则更高。笛子必须使用不同 的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于是产生了颤、叠、 震、打、赠、唤等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同时运用气息的控制,演奏出不同的腔,如从腔、带腔、润腔等等,形成了平 稳悠长、强弱相宜、虚实相间、声若游丝的演奏技术,走向“致雅”的峰巅。

    从乐器形制、音域和乐队构成的角度看,曲笛是中音笛,音色自然柔和,很能切合“肉声 ”腔调的特征。所以,为昆曲伴奏的竹笛演奏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既“熟”又 “软”的范式。这被清代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之为“二绝”。“熟”,指诸 家唱法,无一不合;“软”,指细致缜密无处不入。

    贴合诸家唱法的抒情性演奏,无处不入与唱腔贴切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竹 肉相发,就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选自2015年第7期《书屋》

8. 文中下列有关“竹肉相发”的“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笛子作为昆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 著称。

B.三弦作为昆曲的伴奏乐器之一,因昆山腔而诞生,但在地位上逊于笛子。

C.丝竹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更高,演奏时运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相配合,产生了更细腻的演奏方法。

D.因为曲笛在音域中处于中音的位置,切合“肉腔”的腔调特征,所以很快形成了既“熟” 又“软”的范式。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昆曲发展的早期,昆山腔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

B.“熟”的抒情性演奏,“熟”与“软”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 。

C.许多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都开始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D.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江南丝竹形成了轻快、活泼、细腻、儒雅的风格,笛子则产生了更为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

10.根据文章内容,“竹肉相发”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新炬吧考试网 (www.xinjuba.com)整理

 

8.B。A一是对象不清,二是要点不全; C对象应为笛子而不是“丝 竹”;D“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  

9.D 。D原文“江南丝竹演奏的风格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 雅见长”,“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的是竹笛。特别说明: C原文中“转而”改成“ 开始”,意思并没有变化。

10.①昆曲改良后,逐渐形成以曲笛为主奏的演唱方式。

②南北音乐家纷纷以笛子等乐器来伴奏昆山腔;

③笛子的演奏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形成了“致雅”的演奏 技术;

④笛子演奏贴合诸家唱法,修润性技法无处不入,且与唱腔贴切,竹笛 的演奏日臻完善。

(①②任答一点给一分,③④每点一分)


相关文章
上一篇:聂鑫森《高干病室》阅读答案
下一篇:《TOT现象》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